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八大计划(2011-2015年)解读
发布时间: 2013-04-15 浏览次数: 1942

NO.1 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开足开齐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并作为限定性拓展课程排入课表。

修订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研究制定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构建本市大中小学层次分明、逐年递进、科学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

在高校构建一批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和教育规律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中职校开设心理健康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2015年,在全市大学建设100门市级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精品课程,在中小学建设100门市级体育和健康教育示范课程。

解读人: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体育课是实现健康第一的根本保障

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是一项硬性规定,其首要任务是确保规定的运动时间,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自主锻炼,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班际运动比赛。其次,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是关键,体育课、体育活动和广播操,要尽量让学生们充分运动,达到锻炼的真正目的。

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这是科学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构建层次分明、逐年递进、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趣味性,这是系统性的问题。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养成科学正确的锻炼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压力释放和心理调节技能。

在行动计划中提出,未来5年,在全市中小学和中职校建设100门市级体育和健康教育示范课程。从数量上来看,开设100门课程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的,关键是要形成优质的系统性示范课程。对学校而言,要和学校的传统特色结合起来,与锻造学校文化相融合;要把锻炼体质和提升学生精神品质结合起来,引导每个学生学会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并逐步形成终身爱好;要坚持健康知识与技能传授并重、健康意识培养与行为养成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校内外资源相结合,形成共享机制。

NO.2 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推进行动计划

各级各类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运动会、两次以上全校性特色项目的体育比赛,并因地制宜、经常性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与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依托快乐活动日平台,5年内实现80%的中小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结合体育课教学,让每一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300个市级星级体育社团;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5年内建设30~50个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形成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中学二线运动队和中小学体育项目传统校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解读人: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让体育育人的阳光洒向每位学生

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推进计划在本质上,将体育与教育进行了结合;在形式上,将体育活动与体育组织进行了结合;在对象上,将面对广大学生的阳光体育与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进行了结合。

体教结合不仅仅是把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让从事业余训练的学生上好文化课,还应包括面对广大学生,增进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让体育真正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整合各类资源,落实好“2+1”。一是要做好两个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及快乐活动日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时间、场所、组织和指导。二是体育系统的各级、各类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发挥专业优势,让学生走进来并加以指导。三是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真正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服务。

构建大中小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提高上海市学生运动队的水平。一是要在部分重点项目已初步形成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有效模式。二是继续落实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作。三是适当拓展市、区级体校功能,逐渐使其成为市、区重点项目青少年的训练基地、集训基地、选材测试基地。

NO.3 学校卫生与医教结合推进行动计划

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等多元医生进校园模式,通过一校(园)一医对接方式,实现医务人员定期进校园、常规有联系、应急即处置的工作目标。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制度,以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为基础信息资料,为中小幼三个阶段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并与高校学生、居民健康档案实现贯通管理。

制定学生营养午餐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营养午餐。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大力开展青少年科学营养饮食的宣传教育。

开发新型电子化平台,建设全市贯通的学校卫生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解读人:上海市卫生局副巡视员王磐石:医教结合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

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本市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学校卫生工作发展的瓶颈。为此,推行医教结合工作,建立医生进校园工作机制,就是在充分梳理本辖区内学校卫生现状和困难以及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一校一医的对接形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学校负责、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学校卫生工作联动机制。

要做好医教结合工作,各单位、各部门必须将制度性、机制性的内容转化成为可操作性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加以落实。尤其是具体负责医教结合工作的辖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一校一医的对接形式,实现三个,即卫生专业人员定时、定点、定员进校园开展指导学校卫生服务。因此无论是卫生和教育部门与机构之间,还是卫生、教育内部机构之间,均要建立对应的协作关系、沟通渠道和工作衔接,确保各项工作无一疏漏。

本次医教结合工作不仅提出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更是要求将学生的健康档案与早年的儿童保健手册和后期的成人健康档案进行有效衔接,从而使得健康档案连贯一生、记录一生、惠民一生,有效地体现了医教结合贯穿整个人生的健康服务理念。

NO.4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

完善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择址新建现代化的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加强其对区县、学校在体质监测和干预方面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

建设区县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和学校体质健康监测站,形成市、区、校三位一体的体质监测网络体系。

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监测制度。在中心城区试点开展规定时间内随时、多次、择优进行体质测试的基础上,形成全市常态化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提高学生积极开展日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完善现有体育中考制度,切实保障学生体质状况的持续改善。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公告制度。

解读人: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陈佩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成立了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从2008年以来,全市已连续三年在47个常年监测点和4所高校开展了大样本的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工作,抽测样本超过四万个,初步掌握了学生体质健康第一手资料,并正在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公共平台。同时,开展了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

新建现代化的市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和研究中心,需要建设高水平的体质健康专业人才队伍;配备现代化的测试仪器设备与测试场馆;成立先进的体质研究综合实验室;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制度与流程,进一步提高监测和数据分析研究能力。

在现有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着手建设覆盖全市学生的健康档案库,并建立一套供学生、教师和家长使用的体质健康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一套简单易行的体质健康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套完善的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对科学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全面实施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在定期公告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定期公告各区县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系统内公告并提出干预建议。

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模式,对规定时间内随时、多次、择优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模式开展试点,全市逐步形成制度;逐步完善现有体育中考的日常评价方法,提高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保障学生体质状况的持续改善。

NO.5 学校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

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化的师资培训和工作督导,建立学生心理危机案例库,促进学校与校外心理疾病治疗机构的沟通和合作。

加强中小学温馨教室建设。研究制定温馨教室建设标准,形成一批温馨教室建设的优秀教师团队、家校合作团队和典型案例,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实现所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全面达标。实现所有区县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达标,并创建一批市级示范中心和示范校。

实施青少年精神卫生干预项目。

解读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吴增强:关注学生心灵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原点

20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是一种为每个学生的教育服务,纳入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那么尚有许多空白要努力填补。

专业化与普及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的两个轮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普及化和专业化水平都比较低的今天,我们的发展思路应该是用普及化促进专业化。但不论是专业化还是普及化工作,都得有一个机构、一个平台集聚专业力量来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的建立,搭建了会聚教育、医学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的平台,标志着上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营造一个关怀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持。和谐校园、温馨教室建设是向教师、家长普及心理辅导的理念、心理健康常识,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渠道。

学校心理服务的规范化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目前,本市15个区县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所有高校和八成以上的中小学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心理辅导室,但是心理服务的质量并不如人意。制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与标准,将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服务机构的工作,提高学生心理服务的质量。

学校心理服务以预防与发展目标为主,同时也要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其中转介和协调,建立教育与医学机构的联系纽带非常必要。

NO.6 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各级各类学校应科学核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根据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要求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数;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以每人每年500~800元的标准为体育教师户外工作统一购买服装及防护用品。

制定体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岗位专业标准,保证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准。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骨干教师,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师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加快中青年体育教师向特级教师发展的培养;研究制定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教师的分类管理、考核和职务晋升、保障待遇制度。

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

开展体育名师基地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百名体育、卫生教师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解读人: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俞玲萍: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要铸造健康形象

计划一是就学校专职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了规定,合理科学定编定岗定工作量,研究制定体育、卫生教师的专业标准,搭建平台,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促进体育、卫生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二是就研究、发展、人才的工作高度作了规划,必须通过科学研究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三是就管理的工作思路上作了规范,培训、评价、监督等是从管理上实现促进目的的基本环节。这三个工作块面是相辅相成、连锁生成的。对于这样一种互动关系,各个学校在实施过程的切入应该是有区别的,必须要因校制宜,突出重点。

学校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每一项基本工作都涉及全员。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体育,同样人人都是体育工作者,因此要因教制宜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要铸造健康形象,是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的基本理念。所谓健康形象,我认为可从三方面看:一是身体健康;二是思想心理乐观向上;三是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科学。尤其是思想、态度、情感、方式等方面的健康,更是当代教师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健康形象不是通过口头来树立的,而是必须在行动上非花大气力打造不可的。体育、心理、卫生老师不仅仅是自己担负的教学工作的完成者,也应该是学校整个教师队伍进行健康促进工作的组织者、示范者,要与全校教师一起,形成学生健康促进工作的有机整体。

NO.7 学生健康促进基础设施及保障机制建设行动计划

制定全市高校十二五体育设施现代化建设规划,各区县制定本区域的体育卫生设施现代化建设规划,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均衡化和现代化发展。

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各区县会同市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建设区域性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将区域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十二五全市体育设施建设规划。

在寄宿制高中建现代化卫生室,在其他学校建设现代化或标准化保健室。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制订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指标,定期组织专项督导并予以公告;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三课两操两活动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制度。

解读人: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导沈建华:部门联动实现1+1大于2的系统效应

历经十年,上海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在不断发展中取得可喜的成绩,体育场地生均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市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地没有可拓展的余地,使得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分布呈现结构性失衡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均衡化发展目标。另外,要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卫生硬件设施,实现学校体育卫生设施的现代化目标。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带来的纠纷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不能承受之痛,给校长、体育教师造成巨大的安全压力。正是站在为学校体育发展保驾护航的高度,教育部门决定会同市级法制部门、法院等相关机构研究,明确学校在预防学生运动意外伤害方面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并积极争取在区县设立专项资金为运动伤害事故的处理解除后顾之忧。

由于落实第七项行动计划牵涉的部门较其他行动计划更多,所以相关部门间的有效合作成为该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应建立党政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体育、发改委、财政、卫生、法院等部门和单位,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忠诚执行行动计划所规定的职责。

要制订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指标,定期组织专项督导并予以公告,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三课两操两活动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制度;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设立举报电话,向全社会公布;要将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校长、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及区县的利益高度相关。

NO.8 学生健康促进与社会联动行动计划

体育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市公共体育场馆推出专为本市学籍中小学生设立的学生锻炼卡。在高水平体育赛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免费或低价学生票。

在本市公共体育场地和向社区开放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学校,试点安装专用设备,利用电子学籍卡,对学生校外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记录,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努力形成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氛围。

组建上海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研究会。

组建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全市学生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解读人: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市少工委主任夏科家:开放联动,合力推进

学生健康促进与社会联动行动计划体现了三大特点。一是大力倡导开放办体育的新观念。青少年体育不只是学校教育一个部门的事情,增强青少年体质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开放办体育观念的普及与传播,将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打开眼界,形成新的工作推进思路与举措。

二是努力构建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新格局。从计划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在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上,我们的认识与实践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到体育部门、医务部门、宣传部门,从专业人员到社会志愿者,社会参与之路极其广阔,应该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三是着力打造以评价为导向的青少年体育新机制。计划以务实的态度体现出强烈的落实的决心,特别重视在机制层面的建设。其中很突出的一点是抓住评价这一杠杆,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如将青少年体育工作纳入公共体育场馆考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期待以评价促建设、以评价促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群体最重要的组织,在思想引领、能力锻炼、权益维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组织参与服务青少年体育是各级团队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落实计划中,我们将以共青团、少先队完整的组织体系为依托,组织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整合更多的资源支持与推动青少年体育的有序实施。